展會是行業的晴雨表,代表著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家紡行業也不例外。6月12日,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以下簡稱家紡展)走過了它光輝的20年,在這20年的歲月里,家紡展不僅為企業搭建了產品展示、市場營銷、貿易拓展的平臺,更是見證了我國家紡行業改革開放以來蓬勃發展的歷程。據楊兆華介紹說,家紡展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初創(1995年—1999年)
三大特點
1、引入了家紡概念,啟發并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2、引入現代貿易展的模式,推動展覽業的發展,注重貿易;
3、引入國際展覽公司,強強聯合;
1995年,intertextile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由中國國際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和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共同舉辦。首屆展會展出面積4000平方米,海外家紡展出面積99平米,占海外展出面積的21%,占總展出面積的11.5%,國內家紡企業有浙江金綾、廣東南方印染等3家共54平米參展,占國內展出面積的13.6%,占總展出面積的6%。
楊兆華介紹說,雖然早在1992年,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就已正式更名,但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家紡”這個概念還比較模糊,老百姓對家紡的概念還停留在“國民”床單、緞子被面、繡花枕套和枕巾老四件套以及倆釘子一根鐵絲——拉一塊花布當窗簾的階段,窗簾的功用其實就是一塊“遮羞布”。當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組織歐洲地毯協會等歐洲8個國家40家地毯生產企業,帶著國際市場流行的產品進入中國時,遭遇到中國市場的極大斷層。而國內方面,只有3家還勉強算的上是家紡企業的中國企業參展,分別是佛山南方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陵裝飾材料有限公司等,他們帶來的展品是印花布。
楊兆華說,首屆展會的創辦,尤其是海外優秀家紡企業的加入,初次引進了“家用紡織品”這一概念,促進了中國家紡行業的長足發展,改變了國人全國同款床單的面貌,開啟了家居生活時代。
楊兆華說,首屆展會創辦的意義還在于,正式與國際展覽業接軌。專業的辦展機構與理念,改變了國內“展銷會”一統江湖的局面,進入了展會專業化時代。
1996年,第二屆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正式移師上海,為展會今后的快速發展搶占了地域優勢。
1997年,隨著家紡概念的宣揚及普及,余杭企業正式參展,中國誕生出一批以華龍、眾望等公司為首的家紡企業。這一年,共有7家家紡企業參展,分別是:廣東源志誠、特耐,浙江海潮、杭州華龍(奧坦斯)、杭州眾望、昌華和大連東立。
第二階段:發展(2000年-2003年)
三大特點:
1、中國家紡協會正式成為家紡展主辦方;
2、展會成為國內大家紡概念的實踐平臺;
3、2003年首次推出家紡設計大賽(平面+實物),提倡并重視原創;
楊兆華介紹說,進入到21世紀,多元化發展成為全球的節奏,展會在這四年里調整戰略,全面布局,帶動了家紡行業的蓬勃發展。
2000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顧問、時任中國家紡行業協會會長的楊東輝,正式提出“大家紡”概念,明確并清晰了“大家紡”的門類,為日后展會“大家紡”布局提供了戰略引導。同年,展會開始吸引毛巾、床品、布藝企業加入,展會面積增至14000平方米,首次超過面料展的展出面積,單一展館已經不能夠滿足展會的發展。因此這一年,展會分為兩地舉辦,面料展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辦,家紡展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
2001年,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正式成為展會主辦方之一,加強了家紡展的專業力量。
2002年,展會正式分成2個名稱:“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和“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共占據新國際博覽中心4個展館共計46000平方米,并與面料展正式移師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
2003年,“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與“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正式分開舉辦,首次完全獨立的展會展出面積23000平方米,共有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260家企業參展,來自91個國家和地區的46434名專業觀眾參觀了本屆展會,創下上海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建館后人氣最旺展會記錄。
楊兆華介紹說,這一年,與浙江省海寧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的首屆“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設計大獎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開啟了中國家紡行業進入原創設計的年代,也由于展會“提倡原創”的氛圍,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家用紡織品設計師。首屆家紡設計大賽在創辦之年就取得了轟動性的效應,共有74家企業和21所國際知名藝術院校的1133名選手初選入圍,參賽作品達2316套件。
第三階段:飛躍(2004年-2009年)
這期間,伴隨著中國家紡行業突飛猛進的高速發展期,展會不斷完善大家紡概念,家紡的參展企業更加全面,各類企業等量增長,因此展出規模也呈飛躍發展態勢。
楊兆華頗為自豪地介紹了這一階段的六個“第一”,開啟了家紡類展會的先河。
第一個在展會上舉起知識產權保護的大旗,并組織全體參展商簽署《保護知識產權的上海宣言》。(2005年)
第一個發布中國自己的家紡流行趨勢的展會。(2006年)首次發布2007/2008中國家紡流行趨勢。
第一個吸納家紡行業的產業集群參展,集中展示區域品牌。(2007年)這一年,余杭、海寧、紹興、蕭山、南通、浦江等產業集群的加入,首開集群聯合參展先河。
第一個突破10萬平方米展出面積的家紡類展會。(2008年)這一年,展會規模11萬平方米,占據了新國際博覽中心9大展館,共有近千名參展商以及來自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名專業觀眾。
第一個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世代傳承。(2009年)
第一個倡導跨界合作的家紡類展會。(2009年)這一年,展會邀請了近40名家裝設計師,促成了家紡企業與家裝設計師之間的對話。同年,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參展企業,還邀請了近百家全國一、二線城市的商場代表,并在武漢、成都、青島等城市進行展會路演。
第四階段:深化(2010年-2013年)
楊兆華介紹說,這期間,中國家紡行業從迅速發展過渡到平穩前行,展會在行業面臨下行風險的形勢下苦練內功,深化服務,幫助企業樹立信心,砥礪前行。這一階段家紡展呈現以下特征。
六大亮點:
1、海外展商回流:連續數年的展會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了極大成效,南通設立的知識產權辦公室還被列為聯合國的試點和樣板。2010年開始,歐洲展商回流。海外展區增加到1.5個館,中西方再次大范圍融合成為這一年的亮點之一。2013年Proposte中國展團閃亮登場,意大利及歐洲的頂尖裝飾布企業集中參展。
2、品牌企業積極參與:領跑家紡行業前沿的優秀品牌企業集中參展,展會越發注重對品牌的推廣與宣傳,并于2013年推出布藝品牌館。
3、跨界合作的概念全面提升:繼200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的加入后,2010年展會又與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合作,精選出敦煌石窟藝術的經典紋樣進行展示;在展出展品中,這幾年紛紛加入的壁紙企業、整體家居企業、遮陽簾企業,為跨界合作擴展了外延的可行性;同時,各種跨界活動,也積極助力家紡企業尋找新的合作空間。
4、抓研發,注重渠道建設與創新,推出金銷獎:首屆“2011-2012中國家紡杰出營銷人”金銷獎的舉辦,打造渠道建設這一重要話題。
5、新技術應用:家紡行業首款展會移動應用APP問世,將傳統展會與現代科技完美貼合。(2013APP問世,2014年全新改版)
6、搭建國際合作平臺:交流合作,把握中國家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為整合國際資源打造平臺。(2011年中巴商務論壇,2012年全球家紡圓桌對話等)
第五階段:重新啟航(2014年—— )
新時代、新家紡、新生活
楊兆華表示,2014年,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已舉辦20周年。為了繼續保持展會的良好發展態勢,作為主辦方,我們必須以新時代、新家紡、新生活的發展戰略為指導,更注重學習行業,研究行業,緊跟并把握今后行業的發展趨勢,將家紡展打造成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貿易平臺,展示行業發展最新成果的窗口,加強上下游交流的紐帶,為實現家紡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
對于家紡展未來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楊兆華指出:
1、定位清晰化。隨著國人消費需求、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家紡產品的需求也在改變。所以,展會定位也需跟進形勢,隨著今后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調整,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
2、營銷數據化。隨著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對展會20年積累的數據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做到營銷數據化,提高工作效率,將為展會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依據。
3、管理精細化。展會將在未來幾年里,進一步整合各主辦方的資源,充分發揮大家的優勢。重點打造出一支科學管理、精確實施、細節完善、運作有效的團隊。
4、服務個性化。展會將繼續加強服務意識,以企業所需為導向,針對各方需求,利用現代化手段,實現個性化服務。
最后,楊兆華充滿信心地表示,隨著家紡“十二五”規劃的實現,“十三五”規劃的實施,我國家紡行業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期,也為家紡展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過去的輝煌已成為歷史,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博覽會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二十年。
據悉,2014年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秋冬)展覽會將于8月27日在上海舉辦。
[編輯:瀟湘]